台灣 : 现在标准时间 2023年05月30日 02時00分 ± 30分鐘
台灣西與西北臨台灣海峽,距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平均距離約200公里;北邊隔東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日本國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為南海,距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距離約為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綵列島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從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台灣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區域,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17]。
目前台灣使用東經120度的UTC+8時區(國家標準時間)[18]。
臺灣經濟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過去30年內,平均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的外匯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臺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4。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臺灣地區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8年已成長至18000美元。
台灣人類發展指數在世界國家中排名為25名,列為已開發國家。
台灣有許多世界之最,如台北101 (TAIPEI 101)(世界第二高建築物,次於中東哈里發塔)、高雄港(世界第十二大貨運港)、東帝士85大樓(世界第15高)與台北市(世界前30國際都市)....等。
台灣是全球第16大經濟體系,早年特色為中小型企業眾多,經濟結構已經由高科技產業取代原先的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過半的形勢,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磁吸效應」)的問題。
臺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部件都在台灣生產。對外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日本和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是臺灣前兩大貿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國大陸成為台灣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地區,2006年進出口貿易國/地區前十名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大韓民國、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
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臺灣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此外,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資企業,長期居留的臺商及眷屬則有30~40萬人之多。